欢迎光临董子网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董子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董氏宗亲 > 正文

董氏宗亲

2015董氏宗亲的董学研究--董振民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5/4/24 10:15:39   点击数: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与汉武帝的封禅

201549日  董振民

前言2009年12月16日,我有幸作为董氏宗亲代表,参加了京召开由河北省政协主办、景县县委政府承办的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协会成立大会。会上,倡议大家多写论文。会后,我斗胆也拼凑了一篇。今天,我再次参加首届中国·广川董子文化节,谨以此作为祭奠先人董仲舒的一份礼物,表达对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协会、河北广川董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感激之情,感谢你们为我们董家乃至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

 

汉朝建立的前六十多年,经历了高、惠、文、景四帝,天下日趋稳定,但没有一个皇帝实施封禅的。他们都崇尚黄老之学,满足于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生产已基本恢复,封建统治也相当稳固,便命儒者赵绾、王臧等“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但因窦太后的极力反对而未能实现。不过,有一个人帮了汉武帝的大忙,他就是在举贤良方正时榜首的董仲舒。董仲舒回答策问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十分迎合时势,真可谓:“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窦太后死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等思想理论和治国方略为汉武帝广泛采纳。年轻气盛的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使汉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为了炫耀文治武功汉武帝封禅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封禅泰山,就是向天地报功,它赋予了汉武帝取得上天承认、证明自己是“天子”的神圣意义。因此,汉武帝自公元前110年首次封禅到后来的20间,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惜劳民伤财,曾来泰山十次,痴迷封禅六次,跃居历代帝王封禅次数之首

可以说,汉武帝的封禅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是密切相关的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正象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为汉武帝封禅这一宏伟壮丽的交响乐章达到演奏高潮做足了铺垫,为汉武帝的封禅夯实了思想根基。反过来说,汉武帝能够声势浩大地进行封禅,也进一步深化了“天人感应”理论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汉武帝的封禅创造了系统完备的理论

汉武帝即位后,人们依然以作为政治信仰对象祭天是政治伦理的需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被推崇有加。

首先,董仲舒以物质世界的同类相应相动现象为依据,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试图证明至高无上的宇宙绝对主宰也就是“天”的存在。他说,天和人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君主行为不当,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他君主如果不改过,天意就会改变。说,君主代表上天来治理国家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即“受命之符”汉武帝在封禅之后的诏书中说:“天地况施,著见景象”,是说他为政有道,天降祥瑞,他不敢不封禅,不得不向上天汇报工作。

第二,董仲舒认为,决定历史的是天或天意因此,王首先必须要 “受命于天受命于天的新王为了突出这种“天意”,必须改换丧失历史意义的旧王制度,尤其是“天”的变化的起始,即新年伊始(正朔,一月一日),又要改换新的服饰颜色和所有“礼乐”制度。所以,董仲舒改制之意在于明确受命于天的新王的存在意义。受命的帝王,理应封泰山、禅梁文,以示其至高无上。

第三,董仲舒把塑造为整个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神灵,是神上之神,是神灵世界的主宰。他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认为“与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有血缘伦理关系,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他说:“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就是说,儿子应该孝敬父亲,作为之子的皇帝也应该礼敬上天,顺应、接受天命他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君主是必须要事天的,巧妙地把“天”与“人”联系了起来。董仲舒竭尽全力论证的神圣性质,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是为了论证政治权力的神圣性质。但这个政治的最高主宰又不能直接出面指挥社会,唯一的办法是将权力授予现实的人,这个人就是君主。

第四,为了向世人昭示君主身份的重要性和君权的神圣性,董仲舒力倡恢复周代的郊祀制度他认为,郊祀就是事天的途径之一。周文王虔诚地祭祀上天,所以得到了上天的福佑,国家昌盛,子孙多福。天比祖更重要,在任何情况下郊祀都不能废止。假如废掉郊祀,那么就是不畏圣人之言,也就是不畏天命。经过董仲舒的一番艰苦努力,以为最高主宰的政治信仰体系在西汉中期基本创立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汉武帝逐渐把郊祀这一常规的最重要的国家祭祀礼仪演化成五年一次空前绝后、惊天动地的封禅活动。

二、封禅之事受到了群臣的积极响应

由于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所以众儒生们力主封禅在当时受到了群臣的欢迎得到各地诸侯的赞成和支持。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获麟下诏颁瑞,微露封禅之意,于是有济北王上书献泰山之举。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汉武帝看到司马相如死后留下的《封禅文》,认为封禅是“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极力鼓动汉武帝封禅。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汾阴(今山西河津南)挖出了宝鼎,齐地方士公孙卿对武帝说,皇上得宝鼎再去封禅,就能够成为神仙,长生不老,言下之意是借神仙之说力劝汉武帝封禅,武帝听了自然高兴。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提出了封禅泰山的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祥瑞出现。只有三个条件齐备,帝王才有资格封禅泰山。而此时,三个条件全部具备,封禅泰山已如箭在弦。

三、汉武帝元封泰山与董仲舒的参与

封禅祭典始于上古,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远古五帝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武帝委任倪宽主封禅大典仪式与倪宽及其师大一起讨封禅的具体事宜。倪宽因有功,拜为御史大夫董仲舒弟子大的学生,自然也受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

之所以汉武帝迟迟没有封禅,是因为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试想,站在泰山之巅向上天作述职报告,当然是非同寻常了汉武帝就这一惑问题派遣大臣张汤向董仲舒咨询,因此董仲舒获得了参加首次封禅的礼仪制定及随从机会尽管董仲舒创新修郊祀、改正朔、建封禅、礼百神等宗教仪式,年轻一代儒生们也在积极研讨上泰山封禅的各项礼仪制度拿出一个令汉武帝满意的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案来。最后还是倪宽司仪聪明,他想出了一个完全之策,说只有圣君明主制定的礼仪才最合适。这样即表现了汉武帝的威望与虔诚,又为众儒生解了围。汉武帝便高高兴兴地亲自制定出了封禅仪式,即按照祭祀太一神的仪式又增加了部分礼仪来进行。

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传说中的黄帝是一边进行战争一边修炼成仙的,所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遵照“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的古义,18万封禅大军从长安出发并不直趋东方,而是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想北击匈奴以一场胜利作为封禅泰山的厚礼狡猾的匈奴闻风而逃了。汉武帝一行经过桥山黄帝陵时,听说这里有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便命18万军土连夜挑土筑台,祭黄帝祈神仙,然后欣然东行。公元110年三月,汉武帝登太室祭中岳随从人员听到“山呼万岁”的声音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有大臣就献媚恭维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太室祠,并以此为祥瑞,以为这次真要成仙了,于是,继续东上泰山。到达泰山时,泰山草木未生,就派人上石立泰山之巅,自己去巡行东海,并派数千人求蓬莱仙人到四月,才返回泰山封泰山,禅梁父肃然山举行封禅仪式。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广施仁德,俨然盛世天子汉武帝首次封禅从出发到返回长达半年之久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大典,汉武帝将公元110年改元鼎年号为元封元年。

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是在他即位后的第30,即公元前110年,此时董仲舒已古稀。笔者在《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一文中援引了《河南省偃师市大口乡董村董氏家谱》谱序中关于董仲舒随驾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的传说:“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上行幸缑氏(即现在的偃师市缑氏镇,距董村11公里),礼祭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空中呼万岁者三。今偃师有参驾店,当时从官之中,仲舒与焉。武帝东巡海上,事封禅。仲舒有疾辞,遂家于蒋村,而相传为偃师董家里(指大口乡董村)。”可见董仲舒筹划并参与了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的大多数仪程,为汉武帝的封禅立下了汗马功劳

枣强王桓刘鸿玉主编《董仲舒记闻》里说,“元封元年春,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岳,经丞相刘屈氂力奏,仲舒古稀之年被任封禅使议事,随驾御舆左右...”。“经丞相刘屈氂力奏显然是错误的。要“经丞相力奏”,也应是石庆丞相,因为当时丞相石庆,而非刘屈氂刘屈氂丞相,已是石庆丞相去世后,公孙贺接任丞相因罪下狱后的征和二年(前91年),此时董仲舒已不在人世十三年了当然,“董仲舒被任封禅使议事,随驾御舆左右。因仲舒伴驾有功,秩增五百石,子孙官加一等。”的说法,应在情理之中,因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已深深地置根于汉武帝的脑海中,汉武帝绝对不会忘掉董仲舒的功劳所以,当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及历次封禅取得成功时,必不可少地要重赏董仲舒及其子孙

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与当今和谐”理论的关系

董仲舒将天上神权和地上皇权、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法则合而为一,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天人感应”理论,完成了由理论到政治实践的升华。在没有法律、制度保证的情况下,董仲舒想方设法用天来约束最高统治者,为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和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服务,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应当说天人感应”理论是有积极作用的

而“和谐”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核心价值取向。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的观点,说明了早中国古代,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之一。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社会和谐理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以己之能,让董仲舒的思想光芒永远照耀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网站简介|免责声明|网站地图|帮助信息|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董子网
主办单位:景县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电话:+86.3184228982
备案号:冀ICP备14010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