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董子网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董子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董学研究 > 正文

董学研究

2016年第二届中国广川董子文化研讨会论文(李汉秋)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6/4/18 8:50:17   点击数:

董仲舒与中华伦理文化

(在广川的讲话)

李汉秋

人伦教化是中华文化的优长

在精神文化层,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伦理道德。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首推宗教信仰;儒家提到信仰,首重人伦道德。最明显的物态表现如:西方传统的村镇设教堂,我国传统的村镇有祠堂。祠堂记录着血缘传承、伦理次序,是伦理文化的载体,尤其在我国南方非常发达,至今很多年轻人成婚要进一下祠堂。

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华人的人生价值观之一是光宗耀祖,至少不辱没祖宗,不做对不起祖先的事。连祖宗都忘了,叫“数典忘祖”,这是不齿于人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那种以利益为权衡的感情,要崇高得多。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最注重人伦道德。由这种人伦文化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华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铸成中国心、中华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永远保持着中国心,永远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华人都同种同祖、同根同源,血浓于水!

华人把祖传姓氏放在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欧美那样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头,这也是华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 这就形成姓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色。生是董家人死是董家鬼”,死后如果有魂灵的话,也是世世代代地坚守住家庭,护佑着子子孙孙,至少逢年过节必回家与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家里都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

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发展出姓氏文化。祠堂的堂号、门联都是彰显本姓历史上的光彩,传承家风祖德。人们喜欢追溯自己有光彩的祖宗,如包玉刚找到远祖是包公,朱德的祖先是朱熹(我在央视“文明之旅”讲到此事,听众席上法国人朱利安幽默地说“我找到两个伟大的祖宗”)。人们还把有光彩的祖上名人编成歌,如:李玉刚唱的歌曲《李》,不到200字,运用各种诗词和历史典故达36处,网友竞猜歌中的每一句歌词所指的李姓历史文化名人是谁。它唱出了李氏姓氏文化的风釆,被指定为2015年世界李氏宗亲会祭祖大典主题曲。歌词如下:(我释头两个为例)                           

        一部《道德经》      逍遥函谷行(老子李耳)
        一曲《将进酒》      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
        一阙《漱玉词》      云中叹飘零
        一双稻草鞋         《本草纲目》集大成
        一个天下的歌圣      正是江南好风景
        一位千古的词帝      小楼昨夜又东风
      歌一曲中华盛世      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  血浓于水 一脉相承
        一骑飞将军          塞外引雕弓
        一代天可汗          四海纳英雄
        一方有佳人          顾盼倾人城
        一条双截棍          中国功夫出太清
        一朝春蚕丝方尽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首《我住长江头》  此时此夜难为情
      歌一曲中华盛世      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  血浓于水 一脉相承

各个姓氏何尝不可编出自已姓氏的歌曲?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连美国前总统布什都承认这点,他在任的一次中国年时,对华人讲话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便以家庭为社会的细胞。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却受到过分的批判。新时期之前看巴金的《家》改编的电影,片头大字:“家,宝盖底下一群猪。” 那个时代,对家庭、家族及其文化,都是贬抑的。

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已经过历史巨变,《红楼梦》时代、巴金《家》时代的家长制大家庭已经解体,造成家庭文化有负面作用的历史环境和人为因素已基本消失,现在应当重建新型的家庭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小家庭只有直系的亲子关系和一对夫妻关系,培育子女成为生计之外的家庭生活中心。

重宗教的西方文化借重宗教、教会、教堂、宗教节日来培育道德意识;重人伦的中华文化则依托家庭、家教、家风、祠堂、人伦节日来培育道德伦理。可惜上个世纪经常贬抑伦理文化、轻忽家庭文化,造成断裂,致使我们的新道德建设缺失了一些重要的传统土壤、依托、载体。现在是到了重振伦理文化、家庭文化、人伦节日体系的时候了!

2015年0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习主席致辞说:“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我看来,这是在新时代重振伦理文化、家庭文化、人伦节日体系的新共识,现在需要普及这种共识,万众一心共同来重振伦理道德。

中华文化从来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对家庭的责任感、整体感中培育对国家民族、对天下的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国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一体、家国情怀。家庭是培育爱心和责任感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如果说我们现在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的话,其原因不是人伦道德传统所致,而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人伦道德传统因断裂而削弱了。现在需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努力来重建,这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通过几代人的持续积累,务使一代比一代强。

从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到新三伦五常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大中国,迫切希望找到思想文化支柱,儒生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便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野。在“君权神授”的时代,董仲舒宣扬天人学说,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思想,在绝对的皇权之上确立了天道和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可逆天行事,使得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他概括提炼出“三纲五常”,维系了稳定的社会伦理纲常,顺应了经过漫长的分裂和动荡的战争岁月后人心思定的时代需要,从而正式成为伦常的主流,实际上成为其后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一方面是对儒家思想有着积极时代意义的发展,另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孔孟儒家思想的偏离甚至异化。

譬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实际上是三伦,三种人伦关系。 董仲舒从先秦儒家的五伦中抽出三伦定为“三纲”。“纲”是总绳,表明是居于主导和提挈的地位,但也并非绝对的主宰。这与先秦孔孟儒家的思想有所相承但又有偏离。而将“三纲”异化为单向服从的绝对关系则是统治阶层为了强化皇权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的有意曲解和误用。他们甚至强化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极端地步。我们必须扬弃“三纲”本身以及历代统治者强加在其上的负面价值,也不再提倡已经成为历史的君臣关系,并顺应男女平等的历史潮流和时代诉求,我提出现在应优先建设的三大人伦关系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构建和睦共荣的亲子血缘关系、和美共生的夫妻婚姻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代表的和谐共进的层级关系。具体而言落实到: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我们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大力建设好当今的三伦。

至于“五常”,“仁、义、礼、智、信”,2005 年7月7日我在全国政协第十届第十次常委会上大胆地为五常恢复名誉,说它是传统美德的代表,但权威新闻机构的副总编认为“何必旧瓶装新酒”,不予认同。后经领导人批示,2006年3月让我在全国政协会议的全体大会上为 “五常”隆重正名。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而今我们提炼出新“五常”——“诚、孝、仁、义、公”,一方面可与传统道德相衔接,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老五常中,仁、义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保留。诚信连用,诚是内在的,更根本,信是诚的必然表现,我们以诚含摄信。老五常没有孝,这是为人的起点,由此走上仁,我们补上摆在仁之前。最后提升到公,公字可以容纳更多新时代的精神,如天下为公、立党为公、出以公心、公正、公平等等。我们希望这五个字所代表的德目能成为当下社会的道德基本共识。

建设四大人伦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的特点是循天时重人伦。中华年(春节)、清明节(中华感恩节)等七大传统节日, 都是以人伦精神为灵魂的节日,但都是综合性、多义性的,没有突出单项人伦主题的人伦节日如父亲节等,而现代社会需要这种节日,所以从2004年起我一直呼吁要设置这种节日。这里只谈与三伦直接对应的四大人伦节日。与三伦对应为何不是三节而是四节呢? 因为父母是双亲是两个节。

中华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2004年我就在全国政协提案,创设以孟母为主要形象代表的中华母亲节,基准日是农历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成为母亲的日子。

重阳节可叠加中华父亲节:联合国也并不主张把强势文化的节日指定为“世界”的节日。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提出,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自己国家的“老人节”。从而各国有各具自己文化特色的老人节。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敬老内涵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作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这是第一层叠加。我国继而又制定了相关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现在节日已经很多,叠加是种好方式,重阳节已立法叠加上中国老年节。2010年中宣部等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以下简称中央的主题活动方案)指出: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敬老”之外又加上“孝亲”。确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首先要“孝亲”,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孝亲做起,才能真正落实。重阳节再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可促进每人每家的父教子孝。 

传统文化讲阴阳,奇数是阳数,所以重九叫重阳,男为阳女为阴,所以重阳节宜叠加中华父亲节。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代表。中国古代就有黄帝于九月九日驭黄龙上天的传说,从汉代以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拜黄帝。把重阳拜黄帝的这一天,作为中华父亲节,正是传统民俗的延续。 

六月的第三个礼拜天是美国父亲节,不是国际、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等十几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父亲节。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认人作父。

七夕节可叠加中华情侣节:2003年3月,我就当面向思想文化界最高领导建议以七夕为中国情人节,领导在首肯的同时指出,最好叫“情侣节”,所以其后我都提倡以七夕为中华情侣节。

 “中央的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指出:七夕的主题应突出“爱情忠贞”。好极了!“爱情忠贞”,这不是情侣节是什么?

中华教师节应在孔子诞辰日:现在在农村家庭常立的牌位已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趋向于更新为“天地国亲师”,其中“亲”和“师”都是具体的人伦关系。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师生一伦的重要。这一伦也体现着、代表着家庭之外社会上的“层级”关系原则。

从2004年开始,我就以政协提案的方式几次呼吁以928孔诞为中华教师节。2013年9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教师法等四部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28日为教师节。我们期盼着一个更合适的中华教师节的到来

 

网站简介|免责声明|网站地图|帮助信息|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董子网
主办单位:景县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电话:+86.3184228982
备案号:冀ICP备14010186号-1